新闻中心
【民师匠心】贵州民族大学王橙澄教师团队:潜心耕耘新闻育人“试验田”
在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有一组别样的“课堂”坐标——它或许在乡间肉牛养殖场的田埂上,或许在莽莽群山深处的乡村教学点里,又或许在传承千年技艺的非遗工坊中……而带领学生在这片“流动课堂”中扎根实践、探寻真知的,正是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二等奖的教学团队:新闻学专业教师王橙澄、欧继花与刘祥平。
从曾经奔走一线的新闻记者,到如今深耕讲台的大学教师,王橙澄与团队成员始终怀揣对新闻事业的敬畏之心。他们携手业界导师,将“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理想种子播撒进教育土壤,以“实践出真知”为育人准则默默浇灌——让新闻教育走出象牙塔,结出有温度、接地气、贴民心的育人果实。
王橙澄与团队成员欧继花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赛场外合影
从一线记者到育人园丁:甘做幕后“点灯人”
王橙澄曾有一个“白衣梦”。她始终记得儿时那个雷雨交加的深夜,一个炸雷让医院电力系统瘫痪了,一名新生儿却面临死亡的威胁,正值夜班的母亲和同事们只能打着手电筒奋力抢救,最终将新生儿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应新生儿家人的恳求,母亲为孩子取了名——“就叫‘王雷’吧。”
这个并不特别的名字,和那团暖黄色的手电筒光晕,却构成了她童年最深刻的画面。这份对生命的守护与责任,在她心底埋下了“做有意义之事”的种子。
虽然后来未能如愿穿上医生的白大褂,但母亲用行动传递的“价值追求”却始终引领着她。读本科期间,那些坚守一线、为民发声的记者形象闯入她的视野:他们深入现场挖掘真相,用笔尖记录社会温度,这份“用专业力量影响世界”的职业特质,让她心生向往。于是她选择跨专业,成功考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正式踏上追寻新梦想的道路。
毕业后,王橙澄进入新华社贵州分社工作。在这段时光里,3000 多篇新闻稿件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蜕变;每年超过170天奔走在采访路上的脚步,更让她抵达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从人民大会堂到田间地头,从市井街巷到乡村小学,她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观察感知社会,在与不同人群的交流中,触摸着时代脉搏与社会百态,也为后来的新闻教育积累了最鲜活的“一线素材”。
王橙澄任新华社记者期间在全国两会上
2011年,她和同事记录下中西部农村孩子求学的艰辛——孩子们每周徒步十几里山路,自带锅碗瓢盆、柴米油盐,连一年级的学生也要在学校自己生火做饭,午餐往往只有白米饭、油辣椒和炒青菜……
她所撰写的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农村学生营养状况的报道,获得时任国务院领导批示,有力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数千万孩子从此在学校吃上了热腾腾的免费营养午餐。
“不是因为获得批示才骄傲,而是我的报道让这个世界变好了一点点。”王橙澄说。
王橙澄任新华社记者期间在农村小学采访
2014年,她从新闻一线转身,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三尺讲台上的一名教师。凭借丰富的记者经历,她将一个个真实案例带进课堂,给学生们讲全国两会的采写经历,讲如何推出享誉全国的典型人物、如何在重大报道中惊险暗访……“记者”这个职业,在学生心中不再是遥远的符号。
王橙澄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团队携手 微光成炬: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然而,在她主讲的《深度报道》课程中,尽管努力为学生争取发稿机会,她却发现,大多数人仍是旁观者,有的同学连一篇基础消息都写不顺。“该如何破局?”她不断追问自己。
转机出现在2021年夏天。同院讲授《融合新闻创作》的欧继花老师找到她:“我们把两门课合起来,带学生走出去,探一探新路?”
这一提议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教学僵局。两位老师迅速行动,将30名学生混编成组,带出校园,开展“沉浸式实训”。首站选在学校帮扶点——黔东南州镇远县,聚焦“教育振兴”。
理想与现实很快碰撞:学生下午拿到选题,仓促准备到凌晨,第二天一早就直接下乡。“有个组去采访乡村教师,连对方教了多少年书都没问清楚,稿子改到最后也不太理想。”王橙澄明白,这条路并不好走。
王橙澄、欧继花带领学生赴镇远开展课程实训
但希望总在裂缝中发光。她带一组学生,从镇远县城乘乡村中巴,在弯绕山路上颠簸一个半小时,抵达仅有20名学生的坪玉教学点,采访了独守偏远教学点21年的乡村教师潘仲勇。
她让学生们主导采访,但也在潘老师4次起身准备“逃离”采访时及时救场,向学生示范、追问了一些关键问题,捕捉到诸多动人细节。返回学校后,她又带学生数次对稿件进行打磨。最终,师生采写的《独守贵州偏远教学点21年,乡村教师潘仲勇:我愿守到这没有学生为止》一稿,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推至“全国热点”。
“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用二十多年的坚持,扛起孩子们的未来!谢谢你,潘老师!”“乡村教师应该是带着使命感而来的天使”“人民教师为了国家的未来。”……网友们深受感动,纷纷点赞热议。
学生们也很激动:“没想到自己的稿子能让一名藏在深山里的乡村老师被这么多人看见。”“满满的成就感”“新闻行业不再是过去缥缈的模样”“它成了我的心之所向”
这也让王橙澄更加笃定:新闻的课堂,就应该在现场。
第二年,团队调整策略:提前一周与镇远县融媒体中心共同策划,确定“产业振兴”方向,聚焦肉牛养殖、天麻种植等选题。学生提前撰写提纲、不断完善,采访完成后,又在“双师”指导下反复修改,平均每组稿件修改8稿以上。
这次变化立竿见影:不仅在省级平台“众望新闻”开设专栏,多篇报道更被新华网全文发布,实现图文、视频、条漫、H5全平台推送。
产教融合迈上新台阶。在新华社贵州分社的支持下,新华网贵州频道主编谢素香、融媒部主任卢志佳、新华社贵州分社音视频部主任刘勤兵等媒体专家为课程注入强劲的行业力量——不仅提供发稿渠道、协调政府支持,更亲自指导学生策划与采写。
“新华网的老师和橙澄老师经常深夜还在为我们改稿,一个称谓、一个标点都不放过。他们说,这是新华社的传统,更是对专业的敬畏。”2022级新闻实验班学生饶美说。
王橙澄带领学生采访安顺市石头寨村民
随后安顺市、黔南州等地的调研中,师生共计在新华网发表28组融合报道,其中14组获新华网总网首页大图推荐,大山里的各种特色水果、茶叶、民族文化等等,在中央级媒体的窗口亮相,走向更远的地方。
5年来,师生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抵达了贵州18个区县、45个乡镇、80多个行政村,课程作品总浏览量超5000万人次,展现了贵州强大的精神动能,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擦亮了“名片”。
王橙澄带领学生在镇远县采访辣椒种植户
愿见葱茏成林:让世界更好,从课堂开始
“教创大赛的奖项,从来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采访中,王橙澄始终将荣誉归于集体,一再强调团队协作与学院支持的重要性——从欧继花、刘祥平两位伙伴的紧密配合,到传媒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全力托举,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
回忆起项目起步时的温暖助力,她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去镇远开展实践,是学院党委书记吕映红主动帮我们对接县政府,打通了基层合作的关键环节;退休老院长兰东兴也全力支持,亲自联系多彩贵州网,为我们搭建了媒体协同的桥梁。”而从政策解读、平台搭建到资金保障,钟华院长及其他班子成员,始终给予团队“全方位、无保留”的支撑,成为大家敢闯敢试的坚强后盾。
团队内部的协作更是默契十足:欧继花不仅是产教融合理念的最初倡议者,更始终冲在实践一线,每次带领学生深入基层都有她的身影,还为大赛备战带来了不少创新视角;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刘祥平,则从专业深度出发,提出将学生实践作品编纂成案例集的想法,还逐篇评点稿件——如今,这本凝结着师生智慧的案例集,已成为课堂上鲜活生动的“实战教材”,让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学生受益。
王橙澄与团队成员刘祥平、欧继花在贵州民族大学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
“更要感谢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们,他们在百忙之中仍心系新闻教育,是真正‘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人。”王橙澄说。通过这次与全国顶尖团队同台竞技,他们也更清醒地看到自身课程建设的不足与未来方向,但核心始终如一:一切围绕学生成长。
最让团队自豪的,是学生的蜕变。“有毕业生说同事夸她基本功扎实,拿到记者证后兴奋地发来照片;2018级新闻实验班的王倩在贵州广播电视台工作,作品获得了北京国际电影节一等奖。看到他们崭露头角,成为新闻事业的接力者,一切都值了。”王橙澄说。
在她眼中,记者与教师何其相似——不仅因为他们都有专属的职业节日,更因为“记者记录时代、书写他人,教师点亮人生、成就他人。他们都是甘愿站在幕后的人。”
更让她与团队欣慰的是,理想的种子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来自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2019级水族学生杨秀月在镇远实践后写道:“返程前夜,我哭了……无论是青年创业者的坚韧,还是驻村干部的无私,都深深震撼着我。我终于明白,毕业后建设家乡、奉献青春,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我们努力学习,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为了更好建设家乡。”
王橙澄带领学生在镇远县羊场镇天麻种植园内冒雨采访贵州省劳模、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天麻王子”许乃红
“我们虽是‘双非’院校,培养的学生或许很少能走进中央级媒体的大门,但他们大多回到了市州、县城、乡镇,回到了熟悉的民族地区——有人成了扎根一线的融媒体记者,有人变身鲜活有趣的新媒体编辑,还有人成了服务群众的选调生、基层干部,或是站上讲台当起了乡村教师……他们就像这片土地上细密的毛细血管,用专业所长为家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王橙澄的话语里,满是对学生的骄傲。
如今,当年吃着营养午餐长大的农村孩子,正一批批坐在她的课堂里;而她与团队共同开辟的新闻教育“试验田”中,那颗“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种子,也在静默中积蓄力量—— 等待着破土而出,终有一天蔚然成林,为这片土地撑起一片希望之荫。
王橙澄任新华社记者期间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传媒学院
文字:苏园园、罗忠娜、田秋妹、龙胜知、罗文婉
指导老师:潘小露
一审:潘小露
二审:何 春
三审:邹 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