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民大新闻】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特别讲演首场讲座隆重开讲
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共同追忆前辈学术风范,追寻学术思想,全国11位长江学者、社会学家受邀于贵州民族大学,聚首“空中讲堂”轮流开讲,带来一场顶级学术盛宴。
11位学术大咖通过腾讯会议、微信直播、浏览器直播、APP直播四种在线方式打造云端直播平台“空中讲堂”,实现民大学子与学者大咖在线相约、“云端”相聚,社会学界和社会各界同仁共享学术讲演!
5月12日,由社会学长江学者工作室和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2020年社会学长江学者工作室空中讲堂 迈向人民的中国社会学——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特别讲演”活动正式开始。该活动采用“空中讲堂”的独特形式,持续至2020年6月16日。
本次讲演活动以“迈向人民的中国社会学”为主题,特邀我国社会学界1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广大热爱社会学的同仁们分享社会学的知识,分享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学的重要贡献,关注当下我国社会现实,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校长王林在线主持
周晓虹教授在线讲授
下午4时,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资深教授、长江学者工作室教授周晓虹为此次讲演活动首次开讲。周教授的讲演题目为:《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旨在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调查中探寻社会科学的中国化之路。120分钟的讲演,吸引了来自贵州、山东、河南、北京、广东、江苏、湖北等全国范围内5750人观看,共计30316次浏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讲演中,周晓虹教授从文化自觉或如何跨越“文野之别”的视角出发,对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的缘起和发现展开了深入分析,指出“文野之别”的跨越关键在于如何跨越“利奇之问”中所隐含的“他己之别”,对文化“出得来”与“进得去”,“陌生化”与“他者化”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文化自觉是对我们生存其间的文化或整个人文世界有“自知之明”。周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实践,以费孝通先生强调的社会学如何运用于中国实践为出发点,指出社会学中国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抛弃理论或西方理论重起炉灶,而是为了使外来的社会学知识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符合,使其能够多少反映中国文化社会的性格。
空中讲堂
腾讯会议直播互动
师生感言
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刘玉连
在讲座中周晓虹老师带领社会学同仁们极好地回顾了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的研究缘起及该书在“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其一,就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而言,江村调查迈出了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关键步骤,实现了马林诺夫斯基所设想的“研究人的科学必须首先离开对所谓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应该进入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的愿望;其二,从人类学、社会学及整个现代社会科学在中国范围内的发展而言,江村调查最早体现了中国社会学家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学派”由此在“社会学中国化的道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曾使中国社会学达到了欧美以外的巅峰地位。
同时讲座也带给听众极大的启发,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如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到“文化自觉”,以及在从事社会研究之时,如何做到“陌生化”与“他者化”的辩证统一问题。
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莺桦
见微知著。从江村经济到社会科学的中国化,从微型社区研究着手,周晓虹老师把我们带进了社会学在中国的扎根、发展与弘扬的历程。紧紧跟随周晓虹老师,我们看到了费老文化自觉的力量,随同费老经历着“进得去”与“出得来”、“陌生化”与“他者化”辩证统一的养成,不断思考着“如何从自己文化中站出来”的难题。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能否认社会发展与变迁中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也是社会学发展全新的挑战。社会学本土化需要熟悉本土文化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深入探究,但这一探究的前提是这样一群现代知识分子经过严格学科训练,形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自觉。在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本土化的良性互动中,中国社会学不断走向全球化。
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杨琴
费孝通先生写成的《江村经济》一书,实现了现代人类学对“文野之别”的历史跨越,同时也推进了社会学、人类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进程。事实上,也可以说当时费孝通先生写下的《江村经济》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从当时宏观的社会背景而言,费孝通先生的江村调查与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对农村的关注密切相关。费孝通先生的江村调查可以说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最早体现了中国社会学家的文化自觉。周晓虹教授说过:“以费孝通先生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学派‘由此在’社会学中国化的道路上‘又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 田维绪
周晓虹教授《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学中国化》演讲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老一辈社会学、人类学家的家国情怀与学术理想;二是社会学中国化的艰难起始历程。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中国社会学会在全国也发出了包括关注新型肺炎疫情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有效开展社会观察与研究;包括聚焦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保障学术研究的持续进行等在内的倡议。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和重大问题,如何加以研究?或许,费孝通先生的“类型比较、系统分析”社区研究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
2019级应用社会学研究生 徐双艳
周晓虹老师以费孝通先生的江村调查为起点,向我们讲述了如何才能实现社会科学的中国化。根据吴文藻先生所言,要实现社会学的中国化需分为三步,第一是“试用”西方理论;第二是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验证”理论;第三是将“理论和事实揉合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的综合”。社会学作为一个舶来品,其主要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而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因此,在“理论与事实”的结合中,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思想,理性的看待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化,并持一种批判反思的意识,以达到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新综合,形成一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的新理论,推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文/潘小露 通讯员:邢溦 康红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