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规划

“十二五”总规

2012年11月30日 15:56 admin 点击:[]

贵州民族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送审稿)

序 言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0年贵州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将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建成进入全国民族院校先进行列的民族大学。未来五年,贵州民族学院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规律,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特色发展、优势发展,努力办好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

2001年,学校提出了“五步走”发展战略。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发展建设,学校先后实现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成为省重点建设大学、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等“前三步”战略目标,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又新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总体上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但与同类型高校比较,学校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创建学科优势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增强学校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规划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有关专项规划纲要按照学校“五步走”战略发展要求,制定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一)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学校扎实开展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与“十五”末期相比,学校新增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新增学术型硕士点6个、专业型硕士点1个;新增本科专业14个,学校本科专业达到48个;新增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增加至6个;新增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建成8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新增省级“精品课”8门,省级“精品课”增加至9门;新增省级教学团队3个;新增省级教学名师4人;另有13项教学成果奖获省级表彰。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264人,其中研究生363人,留学生8人,在校研究生是“十五”末(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合培养11人)的33倍。学校先后选派四批244名学生到华南理工大学培养,选派两批13名学生到青岛理工大学交换培养,与韩国祥明大学互送15名交换生进行培养。“十一五”期间,学校本科生就业率每年均达到89%以上。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成绩,是全国地方性民族院校中唯一获优秀成绩的高校。

(二)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学校科研到帐经费累计达到3628.44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25.7万元,是“十五”末的7.6倍,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95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项83项,其中一等奖1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编著200余部。学校建成 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法制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生态研究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学校继成立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后,先后成立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贵州侗族文化研究院、贵州民族医药研究院、法学研究院,学校专门从事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研究机构增加到9个;继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侗学会、贵州省土家学会、贵州省彝学会、贵州省仡佬学会、贵州省水家学会等8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中心均挂靠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后,贵州省回族学会及其研究中心又确定挂靠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形成了强大的民族文化研究阵容,提升了学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三)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150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用于培养、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学校师资队伍的总量、质量和结构都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学校专任教师719人,其中正高职称114人,副高职称289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403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6.1%,与“十五”末期相比教授增加了55人,副教授增加了86人,占专任教师比例增加了13.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46人,博士学位的教师7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418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8.1%,与“十五”末期相比博士增加了44人,硕士增加了17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增加了37.2%。学校另有在读博士62人,在读硕士85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趋势良好。

(四)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调整成立办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初步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学术权与行政力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的格局。学校积极推进学科重组工作,调整组建了19个学院、3个教学辅助单位,学科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实施了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相关部门梳理完善了教学、科研、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了符合学校特点的人、财、物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

(五)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预算综合收入由“十五”末的3000余万元增加到近1亿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3.16亿元,是“十五”末的1.7倍。先后完成南教学区66.4亩土地征拨工作,同时争取到省市区的共同支持,启动新校区扩建工程,提出新增1500-2000亩土地建新校区的计划,贵州民族学院新校区扩建工程已经列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等教育发展重点工程”;新建教学行政用房49625平方米,改建教学行政用房13260余平方米,研究生楼、综合教学楼、逸夫图书馆已竣工投入使用,综合实验楼、艺术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已立项动工建设;投入1亿多元开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建设,购置各类仪器设备8000余台件,学校教学科研仪器总值7047.13万元,比“十五”末期增加了3397.74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273元;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达到134.34万册,比“十五”末期增加了25.98万册,生均适用图书100.52册。学校同期还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等。

(六)对外合作交流效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继续围绕校地、校团、校企、校警、校校“五个合作共建”做工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康科地亚大学圣保罗分校、杨柏翰大学夏威夷分校、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日本九州龙谷短期大学、菲律宾圣语学院、老挝理工学院及国内的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达成校校合作共建协议,与韩国祥明大学合作互派交换生项目有效实施,与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干部工作正常进行,学校新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明确由华南理工大学对口支援贵州民族学院。学校先后与黔东南州人民政府、黎平县人民政府,毕节市人民政府、威宁县人民政府、铜仁市人民政府、思南县人民政府等27家地方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共建协议并开展一系统共建工作,另与辽宁金通航空服务公司达成共同开办空中乘务专业协议,与贵州宏宇健康产业集团达成共同挖掘、传承贵州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传统医药人才协议,与山东科学院达成全面合作共建协议,与贵州省民委达成共建贵州民族科学院协议、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达成共建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协议、与贵州省文联达成共建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协议等。学校在黔西县扶贫项目有效开展,得到原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的肯定;与黎平县开展“一村一名旅游管理大专生”工作,“侗族鼓楼”捐建工作;与锦屏县开展“侗族风雨桥”捐建等已经取得实质性成效。

(七)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文明校园建设成绩喜人。“十一五”期间,学校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创建工作,2006年再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市红旗文明单位等殊荣;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全省高校评估中获得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培养、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五位一体”的全新模式,受到上级党组织肯定。

第二章  现存主要问题

(八)推动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思路有待深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心、发展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

(九)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学科优势逐步削弱,学科竞争力、专业适应力、课程创新力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硕士点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十)内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有待加强。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障碍需要进一步破除;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各级目标制考核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建立完善,投入产出效益亟待提高。

(十一)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引进步伐有待加快。专任教师队伍质量、层次赶不上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某些学科专业人才缺乏或断层问题还比较突出。

(十二)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缺乏,原创性科研成果较少;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数量偏少。

(十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待加大。学校校园面积严重不足,新校区扩建工程压力较大;教学行政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建设任务重,必须加大建设力度。

第三章  面临的主要机遇

(十四)国家和省两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还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要“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和完善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随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逐步提高”。还明确提出“加强民族高等院校建设”。将贵州民族学院新校区扩建工程列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项目”,将推进省部共建贵州民族学院项目、民族高等学校特色发展扶助计划列为“民族教育发展重点项目”等。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作为西部地区高校和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将进一步争取到国家和省持续的重点支持,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显著提升,缩小与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差距。

(十五)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部署实施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出“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贵州省提出“依靠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依靠教育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有望改变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劣势地位。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科调整,发展以生物科学类、材料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地矿类、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城市建设规划类、化工与制药类等新兴学科,主动融入区域经济振兴,以谋取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的办学资源和发展机遇。

 (十六)国家及省支持地方高校、民族院校发展的有利政策和系列项目工程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支持2010年,国家正式启动民族院校建设工程两年时间内总体投入20亿元重点改善全国15所民族院校办学条件学校立项申报1亿元基本建设项目已获批新建。同时从2010年起,国家调整设立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优势发展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也按有关安排,上报了2010-2012年规划建设项目。学校已经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明确华南理工大学对口支援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贵州民族学院协议》明确由中央民族大学对口帮扶贵州民族学院。加上贵州省重点建设大学工作、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贵州民族学院工作等的持续推进,学校外部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部分 总体战略

四章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

(十七)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遵循高等教育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突出改革创新,注重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优势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十八)发展思路。以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为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高水平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调整结构、充实内涵、打造优势、体现特色,加快推进学科优势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调整结构。坚持以本科教为主,全面提高本科教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合格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点申报建设工作和研究生招生工作;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按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增设应用型高职专业;继续发展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加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办好少数民族预科班

充实内涵适应贵州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办好现有学科,增设新兴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强优势学科,增强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力,实现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并初步实现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加快办学基本条件建设,使各项教育资源达到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优良标准。

打造优势筑牢“不争全能冠军,力争单打冠军”发展理念,立足前沿,凝练方向,更加合理地配置学科资源与科技力量以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平台、研究领域为基础,实现优势发展,提升办学竞争力。

体现特色。坚持打好民族牌西部牌”,进一步彰显学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既在可比办学指标、办学水平上接近国内同类型高校水平,更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实现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影响力。

章  发展目标

(十九)发展目标。加快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与办学核心竞争力,综合办学实力进入全国民族院校先进行列

——人才培养。树立全面发展观念,鼓励个性发展,着力培养顺应时代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初步形成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到2015年,办学规模控制在25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1000人左右,研究生1500人,预科生1100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学生700人左右,留学生100人左右,函授及其他学生550人左右生师比控制在17:1以内;新增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15项,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新增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人才团队2个。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学科建设。编制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按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加强现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加强现有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争取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增5个省级重点学科。加强硕士点申报建设工作,新增9-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增加到50个左右,另新增2-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加强本科专业(专业方向)申报工作,争取新增工学、理学、教育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门类本科专业15-20个。

——队伍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引进力度,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到2015年,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470人左右,新增博士160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新增2个省级以上创新人才团队。

——科学研究。加强科研立项申报工作,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十二五”期间,主持和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一般项目30余项;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项,一般项目6-8项;主持和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力争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2教育部、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2-3个;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2项,获省部级奖励100-120项。到“十二五”末,年科研到帐经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力争在产、学、研、用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科研产生的经济效益年400万元以上。

——条件建设。着力实施新校区扩建工程,新增教育用地1500亩,新增各类校舍48万平方米左右,包括教学行政用房22万平方米左右,学生宿舍11万平方米左右,学生食堂2万平方米左右,其它生活福利和辅助用房12万平方米。左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000万元以上,新增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26个,新增纸质图书120万册左右。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

——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丰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以欧美和东南亚国家为重点,新增15所友好合作高校。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到2015年,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留学生规模进入全省高校第2位。鼓励骨干教师、管理人员海外学习,专任教师中10%有出国学习、访问、参会、任教经历。积极稳妥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左右。

——对口支援。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对口支援和中央民族大学对口帮扶,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显著提升学校师资队伍水平;以促进教育教学为核心,显著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共建研究平台、科研合作为着力点,显著提升学校科研服务能力;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显著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省情、校情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与配套政策,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现代大学管理模式。

——党的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应对复杂局面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全面推进党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贵州民族学院“十二五”发展主要指标

项目

指标

2015

指标属性

人才培养

办学规模(人)

25000

约束性

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

5-8

约束性

毕业生就业率(%)

90

预期性

新增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10-15

预期性

学科建设

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

1-2

预期性

新增省级重点学科

5

约束性

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个)

9-11

预期性

新增专业硕士点(个)

2-4

预期性

新增本科专业(个)

15-20

预期性

队伍建设

生师比

171

约束性

新增博士学位教师(人)

160

约束性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

20

约束性

新增省级以上创新人才团队(个)

2

约束性

科学研究

年科研到帐经费(百万元)

10

约束性

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个)

1-2

预期性

新增教育部、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个)

3-4

预期性

新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

2-3

约束

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00

约束

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个)

2-3

约束

新增国家级科研奖励(项)

1-2

约束

新增省部级科研奖励(项)

100-120

约束

条件建设

新增教育用地(亩)

1500

约束

新增校舍(万平方米)

48

约束

教学行政用房(万平方米)

22

约束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6000

约束

新增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个)

26

约束

新增纸质图书(万册)

120

约束

第三部分 发展任务

第六章  人才培养

(二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各基地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少而精、市场化”的标准,选择物理、数学、英语、计算、建筑五大基础学科组建创新团队,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依托法学、经济、新闻、艺术、体育、化学、环境、等应用学科,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选择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依托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高校教学资源,开展交换生培养工作,实施“本科生访学计划”;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继续引导本科生进入科研领域,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一体化。

(二十一)改革本科生培养管理体制。理顺本科生培养管理权责,增强面向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服务功能;尊重教学规律,明确“学院办专业”的主体地位,鼓励学院进行专业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改革试点;推进学分制改革,尝试推行“双学位”和“主辅修”制,扩大学生对修读专业的选择权。

(二十二)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理顺研究生培养管理权责,增强面向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服务功能;分类指导,实行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加强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硕士生导师队伍聘用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加强与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高校、研究机构、社会企事业合作,利用所组建的创新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设立“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和“硕士研究生科研资助基金”,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带动、团队培养和考核等方式,遴选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实力的优秀研究生,予以重点资助。

(二十三)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根据社会需要遴选增设专业方向,争取每个本科专业均有相应专业方向作为支撑,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

(二十四)加强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新增8门省级“精品课程”;加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改革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推行专业课程研讨式教学;保证实验课程、实践活动开出率,增加实践教学和本科生实习经费投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二十五)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向教学倾斜、向本科教学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建立“教师核定教学工作量制度”,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严格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学生评教委员会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作用,把学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作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二十六)进一步加强招生就业指导工作稳步扩大本科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省外招生,实施“优质生源计划”,通过设立“考生高分奖学金”、试行“本硕连读”等举措改善生源结构,提升生源质量;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加强就业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第七章  学科建设

(二十七)着力提高学科水平。集中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实现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加快重点学科传统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建设,完善学科布局,提高学科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重点建设民族学、法学、社会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应用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6个省级重点学科,按国家级重点学科标准进行建设,力争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加强应用物理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美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机化学、民族传统体育学、音乐学9个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力争建成5个省级重点学科。

——实施“特色学科提升计划”。重点支持民族旅游、民族传统体育、民族建筑、民族艺术、民族药学等特色学科建设。

——实施“新兴学科扶持计划”。重点扶持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环境工程、建筑工程、金融、会计、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文化产业管理、航空服务等新兴学科。

(二十八)着力拓宽学科方向。大力支持法学、民族学、数学、社会学、文学、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物理学、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力争新增9-11个一级学科硕士,建成5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新增2-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发展和扶持生物科学类、材料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地矿类、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城市建设规划类、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每年申报相关本科专业3-4个,争取新增工学、理学、教育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门类本科专业15-20个,到2015年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65个。

(二十九)加强学科分类指导与绩效评估。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学科的多样性,对不同学科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按学科大类进行绩效考评,作为建设经费动态投入和管理的主要依据。

(三十)创新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加强学科建设的规范管理,制定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实行学科带头人目标责任制。改变学科建设经费投入重点,逐步由以二级学科为主向以一级学科为主转变,以对设备投入为主向以队伍建设为主转变,将有限的资源向学科建设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集中。

第八章  队伍建设

(三十一)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按照稳定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高层人才、用好各类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重点突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依托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全力拓宽引进渠道,采取超常规举措汇聚高端领军人才,力争引进“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名,同时培养2-3名入选“贵州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

——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育支持计划”。依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根据重点学科、传统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队伍建设用梯队发展需要,遴选和重点培育50名左右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实施“博士引进计划”。探索多元的聘用方式及薪酬发放形式,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引进160名以上博士,“十二五”末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基础研究岗位,加强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力度。重点选拔5-10名拔尖创新人才,通过派出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院所进行研修、为其配备学术指导大师、研究团队等方式,培育挖掘其原始创新能力。到“十二五”末,培养出5-10名基础研究功底雄厚、原始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

——实施“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计划”。以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等九大研究院为依托,建设一支100人左右、流动开放、形式多样的专职科研队伍。

——实施“创新人才团队建设计划”。以优势科研领域为重点,打造10支左右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实现主体学科交叉融合和集群发展;以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为核心,建设10支左右高水平示范教学团队,带动专业和课程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实施“管理队伍建设计划”。进一步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选拔50名左右中层管理骨干到国外知名高校学习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十二)转变人才引进理念。强调人才引进对学科建设、学院发展的贡献能力,既注重现有学术水平,更注重发展潜力;既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更注重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深入贯彻“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引进方针,灵活引进人才。

(三十三)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引进机制。理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权责,试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人才工作在学院年度考核中的权重,逐步扩大各学院的人事权。从人员、基地、制度三个要素统筹推进队伍建设,确保引进人才扎根学校,发挥作用。

(三十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党总支秘书、教学秘书、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党总支秘书、学生辅导员、教学秘书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管理考核和职务晋升机制,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党总支秘书、辅导员队伍、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形成一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

第九章  科学研究

(三十五)加强科研立项工作。紧密结合《中共中央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组织力量,借助外力,全力申报,“十二五”期间力争主持和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项,一般项目30余项;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项,一般项目6-8项;主持和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其它项目1000余项。着力提高学校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

(三十六)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创造条件,借助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全力开展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将民族建筑研究与设计工程中心建成省级工程中心;将数字媒体工程中心、新型材料实验室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功能有机分子实验室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将民族经济研究中心、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中心、贵州生态文化研究中心、贵州世居民族文化数字化抢救中心建成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或省部共建研究基地

(三十七)加强平台基地建设。进一步建设好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法制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生态研究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等,重点建设“西南民族文化传播VR创意实践基地”、“贵州区域文化与地方文学创新研究基地”、“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开发研究中心”3个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根据学科情况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遴选建设2-3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为突破口,加强与贵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对接,积极整合科技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基地。继续办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争取申办《。贵州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三十八)加强科研院所建设。加强对各研究院所的管理,盘活科研院所科研工作,在办好现有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贵州侗族文化研究院、贵州民族医药研究院、法学研究院9个研究院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情况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建2-3个科技服务力强的研究院。

(三十九)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鼓励跨学科的有机组合,着力建设2-3个结构合理、学风严谨、业绩卓著的在国内有影响的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

(四十)优化科研运行机制。强化科研处在科研工作的主导地位,根据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统筹协调全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实现科研资源的有效调控和支配;强化以研究院所为主体的科研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运行机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和科研奖励等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建立科研考核制度,量化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科研指标,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十章  条件建设

(四十一)着力实施新校区扩建工程。认真组织实施“贵州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项目”——贵州民族学院新校区扩建工程,争取省市区支持,在花溪区高校聚集园区或其他合适地块新征1500亩土地建新校区;实施现校区拓展工程,新征现校区周边200亩土地完善现校区规划。到“十二五”末,学校教育用地达到2500亩左右,满足办学规模扩大用地要求。

(四十二)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优先保证教学设施建设,科学安排建设计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全面完成现校区“艺术楼”、“学生宿舍”、“综合实验楼”、“学生食堂”、“民族文化广场”、“东大门”等基本建设项目,新建“第二综合教学楼”、“理工实验楼”、“民族体育馆”、“旅游与航空服务楼”、“留学生楼”、“第二田径运动场”、“西大门”等基本建设项目。启动新校区规划设计及用房项目建设。加强现有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公寓)、运动场馆设施等基本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教学基础条件。

(四十二)加强现校区环境建设。规划调整现校区功能布局,逐步形成教学、行政、教师生活服务、学生宿舍(公寓)相对集中的校园建筑功能布局;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展示学校民族特色与生态特色;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四十三)加强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和数据文献资源建设。超前预算,分批建设,持续投入,用好“中地共建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等,重点建设相关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平台、科研平台及专业实践基地、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设,加强图书馆纸质图书资料、数据文献资源建设。到“十二五”末,新增各类实验室26个,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万元左右,新增纸质图书120万册左右。

(四十四)提高经费筹措能力与财务管理水平。争取获得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中央财政资金、省部财政专项和其它资金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大中型企业出资、捐资办学;引导二级学院通过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多种合理方式,增强二级学院发展建设的“造血”功能;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学杂费、多种形式办学经费、科研经费以及社会捐赠等办学经费的管理;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十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

第十一章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六)拓宽中外合作项目逐年增加国外友好学校国别和数量,尤其注重欧美和东南亚市场的开拓,争取五年内增加15所友好合作高校积极稳妥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争取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3个

(四十七)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巩固和完善已经实施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体,采取教师互派、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举措,拓宽与国外合作高校合作共建新的人才培养项目。

(四十八)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实施“国外知名专家教授聘任计划”和“国外知名专家教授讲学计划”,选聘5-10知名专家教授作学校客座教授到校短期工作,每年联系引进1-2名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交流;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管理人员出国研修,到“十二五”末,专任教师中10%有出国学习、访问、参会、任教经历。

(四十九)推进科学研究国际化。依托学科优势,加强与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实施“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支持计划”,支持重点学科与拟建重点学科主办或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争取每年召开1-2次国际性学术会议。

(五十)扩大留学生规模。丰富学校的留学生培养类型,实现生源、办学层次和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建立留学信息库,加强国外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为学生留学提供帮助,扩大学生的选择面,并在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实施“留学生资助计划”,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吸引留学生来校学习、攻读学位,逐步提高留学生培养层次和质量。到“十二五”末,学校留学生规模扩大到100人以上。

第十二章  对口支援

(五十一)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显著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实施“学科带动工程”,争取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从2011年起每年分别选派1-2名学科带头人或团队到学校作短期工作,帮助学校建设相关学科;实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学校每年选派5-10名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赴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进修、访学,参加本学科教学、科研等工作;实施“研究生导师队伍培训工程”,实施导师互聘,开展导师培训与指导工作;实施“师资学历层次提升工程”,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利用各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班、对口支援博士招生计划等,每年接收学校师资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实施“海外访问学者计划”,利用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资源,增加贵州民族学院教师赴国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五十二)以促进教育教学为核心,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质量工程”教师培训计划,借助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师资力量,每年定期举办1-2期教师教育、教学培训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分别帮助贵州民族学院建设50门左右课程,建成5-10省级或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2名教师成为省级或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实施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培养计划。每年分别选拔5名研究生、100名本科生赴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学习培养。

(五十三)以共建研究平台、科研合作为着力点,显著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利用学校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资源优势,共同筹建相关领域研究中心(基地),并联合申报国家级研究中心(基地);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每年分别与贵州民族学院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课题)1-2项;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争取每年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分别与贵州民族学院共同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2项。争取共同作好毕节市的民族博物馆建设等。做好产、学、研、用工作,提升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科研成果转换水平,力争年科研成果的转换经济效益达400万元以上。

(五十四)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显著提升管理水平。加大挂职干部选派力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每年选派1名干部到贵州民族学院对口挂职;学校每年选派4-5名管理干部赴华南理工大学挂职学习;华南理工大学每年为贵州民族学院管理干部开设1期管理干部研修班,培训贵州民族学院管理干部队伍。

第十三章  体制创新

五十五)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继续实施“五步走”发展战略,认真落实贵州省2010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争取将贵州民族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加快推进国家民委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贵州民族学院工作,推动学校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坚持走合作办学的道路,进一步开展校地共建、校企共建、校团共建、校警共建、校校共建。

(五十六)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严格遵守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等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民族政策、体现学校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维护和保障学生合法权益,规范学生管理。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五十七)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晰学校、学院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划分,按照“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的思路,进一步降低管理重心,建立责权利相统一、党政部门与学院协调配合、有利于调动学院积极性、提高执行力的运行机制。

(五十八)完善干部人事管理。按照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部署,做好改革后续工作,进一步推行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建立起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职务聘任、业绩评价和津贴制度;试行灵活聘期管理制度,通过限期聘任,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通过无限期聘用,稳定骨干和高层次人才队伍。

(五十九)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共青团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办法》要求,积极推进校务、院务公开;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保障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障师生的申诉权;完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离任审计制,将学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

第十四章  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六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加党建经费投入,加强党政干部业务能力建设,有计划选派党政管理骨干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加快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

(六十一)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提高党员思想政治水平为基本目标,着眼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和工作水平;强化示范带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高标准高质量搞好党委中心组学习、部门(学院)政治学习;进一步健全学习的组织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协调制度。

(六十二)深入开展党员党组织争先创优活动。切实开展“一个总支一个特色、一个支部一个亮点、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主题活动,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抓好在大学生和“双高”中青年教师中党员发展工作。

(六十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构建培养、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五位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重视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创新和载体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六十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继承弘扬“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校训和“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校园精神,积极开展“爱校兴校”主题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加强舆论引导和对外宣传力度,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第四部分  组织与实施

第十五章  组织实施

(六十五)加强组织领导。本规划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编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党委会讨论通过后批准实施。学校“十二五”规划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总体规划的分解实施;各有关单位要明确规划实施的专门负责人,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将规划任务逐年分解,创造性地予以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决策部署以规划为依据,工作目标以规划为指南,考核工作以规划实施效果为主要标准”,共同维护本规划的权威性。

(六十六)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以学校规划纲要为统领、专项规划与部门(学院)规划为骨干,校院两级规划相互结合、统一衔接的学校规划工作体系。有关部门牵头,分别制定“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十二五”科研工作规划、“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十二五”校园建设规划、“十二五”国际交流合作规划、“十二五”思想政治教育规划等。

(六十七)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十二五”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认同感,使规划执行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第十六章 评估检查

(六十八)指标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行政效力,由学校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并纳入到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将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十九)评估检查。学校在“十二五”中期和末期,分别组织规划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并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是单位和单位负责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七十)规划修订。需修订本规划时,由学校“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提出修订意见,报学校校长办公会研究、学校党委会批准。

上一条:贵州民族大学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公布2012年第二次新进人员招考面试成绩和总成绩及体检人员名单的通知 下一条:贵州民族大学日博体育,日博体育网址公布2012年第二次新进人员招考笔试成绩和进入面试人员名单的通知

 【打印网页】    【收藏网页】    【关闭网页

分享到:
中国·贵州·贵州民族大学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网站安全隐私说明   版权声明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维护  黔ICP备09004742号-1
总访问人数:
今日访问人数: